9月12日专业配资交易网,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重庆市民政局局长阚吉林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n重庆市民政局多名相关负责人现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解码”重庆如何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n发布会现场。
\n建设老年食堂及助餐点1733个
\n发布会上,阚吉林从三个方面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民政工作开展情况。
\n阚吉林答记者问。
\n“首先是着力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不断深化养老服务发展。”阚吉林介绍,聚焦普惠性养老服务,重庆出台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物质帮助、照护服务等20个项目纳入政府支持的基本服务内容。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95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利用养老设施和闲置资产建设老年食堂及助餐点1733个,覆盖88.6%的街道、35.1%的乡镇。
\n此外,重庆积极回应困难群体所需所盼,持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社会救助突出“精准”,让95.2万低保特困对象吃得饱、穿得暖。深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改革,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联合救助。五年来,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70元、630元,特困供养标准提高至1001元。
\n社区工作会。
\n不仅如此,重庆持续深化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全面释放民政服务活力。
\n一方面协同增效提能力。创新实施民政领域协同增效改革,充分利用存量闲置资源,依托镇街民政服务站、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打造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三大服务联合体76个,服务群众70余万人次。
\n另一方面数字赋能优服务。“渝悦救助通”实现困难群众可全时段申办社会救助,办理进度全程透明、随时可查,上线以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400万人次。“渝悦养老”纳入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为243万人次提供智慧助餐服务。
\n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
\n当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偏好居家和“家门口”养老,这对养老公共资源的配置带来了挑战。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满足市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新期待?
\n阚吉林表示,近年来,重庆聚焦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舒服、更自在,在完善设施网络、推行运营管理、优化服务功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n老年食堂。
\n聚焦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需求,通过“区县、街镇、村社均有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提档升级区县、街镇、村社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区县养老服务综合指导中心34个、失能特困集中照护中心67个、打造街镇养老服务中心95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农村养老互助点8000个。目前,重庆围绕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已打造养老服务圈400余个,满足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助餐、助医、助浴等需求。
\n刷脸就可享受便捷助餐服务
\n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老年食堂用餐,重庆在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保障老年人用餐体验以及推动老年食堂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
\n徐松强答记者问。
\n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徐松强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通过建立健全供需适配、成本分担、多元参与、监管规范等举措,稳步有序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保障老年人用餐体验、推动老年食堂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初步走出一条老年人可负担、经营主体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老年助餐路子。
\n目前,重庆通过配置适老化桌椅、智慧助餐设备等推动老年食堂空间和配置适老化改造,老年人用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行助餐“卡、码、脸”通用阳光消费,全市1400余家老年食堂和助餐点接入,老年人通过刷脸就可享受便捷助餐服务。
\n重庆养老生活。
\n敬老卡打破区域限制全市通用
\n最近,重庆全面升级公共交通敬老卡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出行体验。“十四五”期间,重庆在整合资源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n阚吉林介绍,近年来,重庆围绕老年人日常出行、居住环境、健康服务、社会参与等高频需求,持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
\n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深度融入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全市新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达标率100%。近年来,累计推进老旧小区增设电梯6000余部,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3个,系统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n全力推进服务友好,迭代升级一批惠老优待服务,实施敬老卡应用数字化改革,打破区域限制和数据壁垒,实现全市通用。加快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建设渝悦养老平台。
\n关爱未成年工作。
\n24个救助服务纳入“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
\n近年来重庆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工作具体做了哪些,较之前取得了哪些明显改变?
\n许建华答记者问。
\n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许建华介绍,重庆联动28个市级部门,全面接入“渝快办”“渝快政”两端,与三级治理中心和“141”基层智治平台贯通运行,惠及340余万困难群众,推动社会救助实现了根本性变革。
\n例如,变“线下申办”为“掌上申办”。过去,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只能工作日工作时间才能到窗口办理申请事项;现在,群众通过“渝快办”“渝悦救助通”移动端,只需1张身份证和电子授权,即可随时在线提出申请,社会救助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n变“多头跑动”为“一次联办”。过去,群众办理社会救助事项,需要向不同部门反复提交申请;现在,重庆多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形成跨部门业务闭环,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廉租房、医疗救助等24个救助服务事项(含7项“免申即享”)整合形成“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所有救助结果形成一张“幸福清单”,有效避免多头申请、重复救助或政策遗漏。
\n重庆留守儿童从15万人减少至9.65万人
\n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备受关注,重庆民政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具体做了哪些事?取得了哪些成效?
\n袁开勇答记者问。
\n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袁开勇表示,重庆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定期入户走访、进行科普宣传,每学年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方预警网络,畅通转介诊疗通道。
\n2024年以来,全市已在1032个乡镇(街道)开展团辅3739场,服务儿童26万余人次,为1877名儿童提供7739次个案服务。“十四五”期间,重庆留守儿童从15万人减少至9.65万人,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回到子女身边,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n15个特色婚姻登记服务场所成“幸福新地标”
\n重庆政务办事现场。
\n移风易俗话题备受社会关注。重庆民政部门在树立文明的婚姻新风、倡导文明婚俗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n阚吉林表示,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以婚俗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减轻群众婚嫁负担。成功创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黔江、大渡口、垫江等10个区县创建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县),培育打造了“巴姐睦家”等婚姻家庭服务品牌,营造了喜事新办、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氛围。
\n重庆着力在“破”“育”“扬”三字上下功夫,“破”不良习俗。全市建成7226个红白事理事会等基层组织,各区县将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育”时尚新风。打造的两江新区婚姻登记处、巫山县“云端之约”等15个特色婚姻登记服务场所,成为当地“幸福新地标”。“扬”优秀文化。各区县、各镇街结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度挖掘既具有地方特点、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仪式、诗歌等不同形式的婚俗文化。
\n老年人生活圈。
\n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04个
\n重庆在过去的五年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在社会关注的善款善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开展了哪些工作?
\n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袁开勇介绍,目前,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3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91%,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1.2万个。大力推进互联网慈善,全市互联网募捐29.16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05%。积极推进社区慈善,累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04个,打造慈善服务场景274个。
\n五年来,重庆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市民积极参与慈善,累计捐赠款物87.48亿元。慈善组织坚持慈善资源“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策划实施了1.23万个暖民心、惠民生的慈善项目,累计支出款物82.79亿元。
\n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张锦旗 资料图片由重庆市民政局提供专业配资交易网
粤友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